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111节

作者:阮阮阮烟罗字数:7902更新时间:2023-04-23 17:45:11
  皇帝说着说着,默默地闭了嘴,只因母后含笑看他的神色,是明显的“我皇儿嘴真甜,为哄母后开心,连这等瞎话,都能编说出来”。
  慈宁宫一时岑寂无声,沉默片刻的皇帝,想了想,还是忍不住要为父皇说几句话时,已听母后顺着他的话道:“阿蘅与哀家不同,她是定国公薛氏的后人,论说旧时身份,论说家族功勋,比那些成日跟乌眼鸡似的斗来斗去的世家,还要强上不少,无人能拿这个来做文章的,你且唤阿蘅过来,让哀家好生和她说说,诸事都已过去好几年了,总不能将一生浸在旧事里过活。”
  太后说至最后一句,似也觉自己无底气立场这样说,她沉默须臾,轻声叹道:“且让哀家,和她说说看吧……”
  建章宫中,四岁的元晗,原正陪两岁的妹妹伽罗玩耍,将采摘来的春日花朵,一枝枝地往她发间簪插,插着插着,他眸光无意间瞥掠过不远处的母妃,忽地意识到母妃长久的沉默,醒觉母后已在窗下背身坐了许久未动,怔怔放下手中的花枝,走上前踮脚看去,见母妃正对着榻几上一方肚兜出神,指尖轻抚着其上红莲花瓣,眉眼间的神色淡蒙如烟,是他看不懂的怅惘若失。
  “……母妃……”
  元晗轻轻地唤了一声,见母妃仍是出神不动,微急地牵住母妃的衣袖,又提高声调唤了一声,“母妃!”
  温蘅回过神来,见晗儿正怔怔地仰脸望她,眸中似有忧切,含笑弯下身去,轻抚他的脸颊道:“怎么了,晗儿?”
  元晗也不知怎么了,他只是觉得母妃方才那般,好似一缕轻烟,离他很远……很远……
  愣愣沉默须臾的他,开口问道:“母妃,您在看什么呀?”
  温蘅将晗儿抱在怀中,指与他看,“这是你小时候穿过的婴儿肚兜。”
  听是自己小时候的物件,元晗立马对这方让母妃怅惘出神的肚兜转变了态度,他惊诧好奇地打量着问道:“是母妃亲手为晗儿绣的吗?”
  温蘅没说话,只是低首轻亲了亲晗儿的软发,又见伽罗顶着满头歪歪扭扭的香花走了过来,一边走还一边不停地有鲜花掉落在地,笑将她揽至怀中,问道:“怎么插这么多花啊?”
  伽罗用小手指着发间仅剩无几的数朵鲜花,糯糯软软道:“哥哥……美美……”
  温蘅笑将那几朵歪扭欲滑的鲜花摘下,又让人把晗儿摘的那些花都捧来,亲自择选花枝,为伽罗编织花环,给她戴上,牵她至镜前赏看,笑问她道:“我们伽罗美不美?”
  镜中的小女孩,本就生得冰雪可爱,在姹紫嫣红的鲜妍香花映衬下,一张小脸更似粉雕玉琢,好似画中的仙童一般,惹人怜爱,伽罗眨着清亮的眸子,看着看着,好似被自己美到害羞了,扭身扑进母妃的怀中,惹得温蘅轻笑一声,爱怜地轻亲了亲她的脸颊,又将晗儿搂进怀中,命人打送了温水来,帮他擦洗沾了花汁的小手。
  正笑洗着呢,有侍从来报,道陛下请娘娘去慈宁宫一趟,温蘅想是太后娘娘有事传召,原欲一人前往慈宁宫,但一儿一女都黏着她,遂就牵着他们的小手,带他们一起去见祖母、父皇。
  太后有话要与阿蘅单独说,在陪孙儿、孙女玩了一会儿后,携阿蘅的手走入内殿,皇帝负责在外带孩子,笑将伽罗架在他的肩头,一边带她去殿外摘花,一边问跟在后头的晗儿,这两日教的字可都会写了、那张特制的小弓可能拉开了等等。
  殿内,太后与阿蘅说了许久,仍是未能见阿蘅点头,她知道,这样的事,最重要的,还得是阿蘅自己想开愿意才是,遂也不强逼她表态,只握着温蘅的手道:
  “哀家起先知道皇儿和你的事时,对皇儿这等不仁不义的强辱之举,气恨至极,也对你的不幸,深深疼怜,可后来看了几年下来,皇儿虽是小人行径,但对你的心,是真的,哀家原以为自古帝王三宫六院,哪有什么真心,可不想自己的儿子,倒成了个特例,皇儿他是真的爱你,作为元弘,深深地爱着你,封后这事,对你、对晗儿、对伽罗来说,其实都是好事,你回去再好好想一想吧。”
  殿角铜漏滴答声声,太后因今日还另召见了人,怕他们到时在此撞见、或会尴尬,遂也不留温蘅久坐,只与她和孩子们,再笑说了一会儿话后,便道有些累了,让皇儿带着阿蘅和孩子们,一道回建章宫去。
  原本在太后所估算的充裕时间内,阿蘅与那人,应是不会碰面的,但偏偏,皇帝并未如太后所言,直接带着阿蘅和孩子们回建章宫中,而是在回去的路上,走经过御苑桃林时,见桃花开得正好,便与阿蘅和孩子们,在林中逗留赏看起来。
  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,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,皇帝自温蘅从母后殿中出来,就一直悄觑她的神色,暗暗猜测她到底有没有被母亲劝服、愿不愿意做他的皇后、真真正正地嫁给他元弘,他一路努力揣想,也实不知温蘅静柔的神色下,到底心思如何,暗怀心事地在这桃林中,陪孩子们赏玩许久后,终是折了一支桃花,边大胆递与温蘅,边吟起了古诗《桃夭》。
  一诗吟罢,皇帝看温蘅似没有要接花在手的意思,干脆将桃花递送至她的手中,帮她握紧桃枝,深深望着她道:“还记不记得朕同你说过,想与你真正成亲,给你一个正式的盛大婚礼,那婚礼,不仅有册封旨,还要有朕亲手写就的婚书,若你不喜皇家婚俗繁冗,那就按青州的礼俗来办,朕像青州的新郎背着新娘子入门一样,也亲自背着你,从宫门处,一直背回建章宫……”
  他絮絮说了许久,看温蘅仍不说话,弯下身去,笑朝温蘅道:“来~上来试试~”
  温蘅终于轻笑,“像什么样子……”
  “像新郎背新娘的样子”,皇帝笑催道,“上来吧,孩子们都看着呢,就当在孩子面前,给朕一点面子好不好?”
  温蘅见不仅晗儿和伽罗眼也不眨地期待看着,随侍的宫人,也都在好奇悄看,终是手抓着桃花,慢慢攀上了皇帝的肩背。
  皇帝小心珍重地将温蘅负起,觉得她似云烟般轻缥,握捉不住,又似比江山还重,沉沉占据了他全部的心怀。
  他背着她,在桃林间一步步地走着,眼前是灿烂春光,身边是孩子笑声,背上是他在这世上最为珍爱的女人,充盈盛大的欢喜,如暖漾的温泉水,在皇帝心间汩汩流溢,使他明明负重前行,整个人却似被花香晴光,薰暖地脚步轻灵,如在飘然云端,忍不住动情轻道:“真想到七八十岁、白发苍苍时,还能这样背着你……阿蘅,朕有这个福气吗?”
  轻喃低语逸散在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中,晴光如丝,风暖花香,灼灼桃林中,如此温馨动人的一幕,在明媚日光下,几能灼烫人的双眼,携子入宫的沈湛,遥遥望见此情此景,一时间心神恍惚,连如仪见驾都已忘记,只是眼前朦胧,似也有这样的春光,这样的桃花,晴丝摇漾如线,佳人回眸嫣然。
  ……花真好……
  ……这时节,桃花自然是好的……
  ……桃花的诗,也是很好的……
  ……什么诗……
  ……思慕之诗……
  ……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,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……
  五六岁的男孩,虽未曾见过天颜,但已遥见前方应是御驾,理应叩拜,见身边男子迟迟静伫不动,轻声提醒道:“父亲……”
  第209章 挥拳
  看着明郎长大、在心中将他视作半子的太后,从前本就对他多有关怀,后来,又因自己的亲生儿子,对明郎做下那等不仁不义之事,太后心中歉疚,再念及淑音过世时,定还惦念着她这唯一的弟弟,平日里对明郎更是多加关心,私下里颇为关注明郎近况,尽力照拂。
  这两年来,一直为她那不愿相看驸马的女儿,操碎心的太后,也一直为明郎留意着好人家的女儿,希望明郎能走出过去,再与佳人共结连理,成亲生子,安定和睦地度过余生,但明郎总是婉拒,与她女儿嘉仪一般,至今仍是孤身一人。
  太后对女儿嘉仪无可奈何,对明郎也是无奈,从前明郎对阿蘅何等深情,她都看在眼中,明郎秉性至真至纯,她也十分清楚,但越是清楚,她便越是关忧,若明郎始终无法放下,余生许真会孑然一身,孤独终老。
  关忧且无奈的太后,常为明郎私下叹息,如此牵忧至近日,太后听说明郎新近过继一子,出于关心,特意将他们父子召进宫来,想亲眼看看那个孩子,并为那孩子备下了丰厚的见面礼。
  沈湛正是因此,奉召携子入宫,却不想在经御花园往太后娘娘的慈宁宫去时,遥遥望见了圣上与阿蘅,还有他们的两个孩子。
  虽然这几年来,他有时也会在一些宫宴典仪上,不远不近地望见阿蘅和孩子,但这样真真切切地望着他们一家四口其乐融融,望着阿蘅淡笑着伏在圣上背后,望着圣上笑容爽朗地背着阿蘅前行,望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,挥舞着手中的花枝,笑走他们的身旁,望着他曾在心底所拟想的与阿蘅的美好未来,就这样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他眼前,正如他曾所拟想的那般温馨动人,却与他没有半点关系。
  ……没有半点关系,他是个外人,彻彻底底的外人……
  ……能消怨成为外人,已是今生之幸,原本,他是她不共戴天的仇人……
  在身边男孩的轻声提醒中,沈湛回过神来,携他同向御驾如仪行礼,那厢,皇帝也已望见了沈湛,原本轻快如置云端的脚步,立似陷入深深的泥沼中,双足沉重地抬不起来的同时,双臂也感受到他背上的女子,身体微微僵住,轻勾他脖颈的双手,也慢慢地滑落离开。
  皇帝察觉到温蘅想要下地,忍着心中酸涩复杂,小心翼翼地放她下来后,望着不远处的沈湛,微咳一声,干巴巴道:“不必多礼,快平身吧。”
  这几年来,他与明郎的所有交集,唯有朝事,很多时候,他想再进一步,想与明郎多多少少能回到从前一分半分,却都是枉然,明郎将他与他的身份,完完全全局限在君臣二字之上,绝不逾越界限半分,对他的百般示好,也总是视而不见,他与明郎之间,再无从前的肺腑之言,来去几年,几乎日日上朝相见,两人之间,却唯有朝事可讲,几年下来,他也从未在明郎面前提过温蘅,有明郎在场时,也尽量减少与温蘅的亲密之举,没叫他看见过今日这等场面。
  一声简单的“平身”后,心口微涩的皇帝,也是不知该说什么,连提步近前,都觉困难,反是不谙世事、心思纯净的晗儿,毫无顾忌地走上前去,仰面问道:“沈叔叔,晗儿想听打仗的事,您可以讲给晗儿听吗?”
  尽管晗儿还小,但皇帝平日里无事时,还是会给他讲一些前朝之事,教他认识一些前朝重臣,在这样的讲说中,皇帝提到明郎时,自然与旁人不同,对明郎极尽溢美之词,告诉晗儿他与武安侯之间关系特殊,不仅与一般朝臣不同,也越过了他那些皇伯皇叔等,让他见到明郎时,务必要尊敬守礼,视明郎为亲叔叔。
  晗儿是个听话懂礼的孩子,有时随他在御书房见到明郎时,总是一口一个“沈叔叔”,前两日,他在教晗儿拉小弓的时候,提到了明郎燕漠御敌之事,当时晗儿就十分神往,想要他讲得更多更细,但他并没有亲历过燕漠战场,许多事也讲不清楚,就对晗儿说,等哪日见到武安侯,他亲口问他便是,晗儿将这话记在了心里,今日见到了武安侯本人,依他明澈性情,自然就迫不及待地上前相问了。
  晗儿对明郎十分亲近尊敬,但明郎却总是严守君臣之距,此次亦然,听晗儿如此说,微躬身恭声道:“这是微臣的荣幸,只是微臣与犬子,蒙太后娘娘召见,得先往慈宁宫,觐见太后娘娘。”
  皇帝听了这句,才知平日里总爱留他与阿蘅孩子们、在慈宁宫用膳的母后,今日为何推说累了,让他们早些回建章宫去,他默默想着,悄看温蘅神色,见她眉眼平静地望着明郎,还有他身边瞧着约莫五六岁年纪的清秀男孩。
  元晗也早注意到了这男孩,他在宫中,只一个话都说不利索的亲妹妹,虽然有时陆姐姐会入宫来,但也多是陪着妹妹玩,没有同龄男孩陪伴长大的他,每每听父皇说他幼少之时与武安侯如何要好、如何一同骑马练武,心中就羡慕得不得了,也好想好想有一个父皇口中“有如手足”的哥哥弟弟,可却没有,只能成日孤孤单单地一人读书、一人学武。
  这般一直孤身一人至今,终于见到一年纪相仿男孩的元晗,尽管疑惑沈叔叔怎就突然有了孩子,但更多的是满心欢喜涌上心头,他高兴地笑容满面,一迭声地问那男孩道:“你叫什么名字?你多大了啊?我怎么从没见过你啊?你从前为何不入宫呢?你以后还会入宫来吗?你要多多来啊!”
  这一连串的话语,密如连珠炮般问向那男孩,沈湛代手边男孩回道:“他是微臣新近过继的养子,微名适安,今年六岁。”
  男孩沈适安如仪向太子殿下行礼,刚微微躬身拱手,即被太子殿下捞握住双手,他怔怔抬首,见年幼的太子殿下,双眸炯炯地望着他道:“你比我大两岁,那我该唤你一声‘哥哥’啦!”
  沈适安忙恭声道:“不敢……”
  他话音刚落,就听一清朗男声笑道:“这有什么不敢的!”
  皇帝原因今日这场面,有些不知该怎么面对明郎,但有晗儿这般击破僵冰似的一打岔,人也跟着放松了不少,虽然他之前听说明郎将沈氏族内一不幸失去双亲的男孩,过继为养子,有意当作世子培养时,已经特别赐礼入府,但今日也还是第一次见这男孩,没有备下见面礼的他,便摘下腰畔悬系的一枚玉雕白鹿佩,边递与那男孩,边笑对他道:“太子这声‘哥哥’你当得,莫要拘谨。”
  沈适安双手接过玉佩,跪地叩谢圣恩,元晗急急地将他牵扶起身,央求皇帝道:“父皇,让沈哥哥多多进宫、陪我读书习武好不好?”
  “当然好”,皇帝笑抚着晗儿的软发道,“以后,就让适安来做你的太子伴读,天天陪着你,高不高兴?”
  元晗还没高兴地跳起来呢,就听沈叔叔道:“微臣此次入宫,既为觐见太后娘娘,也另有要事,求请陛下。”
  皇帝问:“何事?”
  沈湛声平无波道:“微臣求请携子适安,赴燕州常驻戍边。”
  皇帝闻言愣住,僵着身体沉默片刻道:“边漠平定,又有陆将军常年镇守,不必再有大将奔赴戍边,你还是和孩子留在京中吧。”
  沈湛道:“陆将军常年戍边,人近年迈,当早些另有新将接替戍守御敌之务,微臣此去,除为忠君卫国,也另有私心,想趁早历练适安这孩子,好教他能早些担起武安世子之责,早些担起忠君报国之任,请陛下恩准。”
  桩桩理由,都明白合理得很,可皇帝却迟迟点不了这个头,他正沉默着,身边的晗儿,也终于听明白过来,不敢相信地仰脸望着沈湛问道:“沈叔叔,你是要走了吗?”
  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,晗儿着急地拉住他的手道:“沈叔叔,你不要走好吗?晗儿不仅想听您讲打仗的事,还想跟您学骑马射箭,我父皇说,您骑马射箭可好了,不要走,留下来教晗儿好吗?还有沈哥哥也不要走,一起留下来,陪晗儿读书习武好不好?”说着又边紧拉着沈湛的手,边侧身央求皇帝,“父皇,您让沈叔叔和沈哥哥不要走好不好?”
  灼灼桃林中,沈湛沉默不语,皇帝亦沉默不语,一片岑寂中正只听得元晗的声声恳求时,忽有一只纤白的小手,从旁伸来,抓住沈适安的手,就拉着他往一边走。
  沈适安原突然被人抓住手,下意识要甩开,可抬眸见那人是两岁余的永昭公主,也不敢甩,被她抓拉着走了几步,不知该如何是好时,见圣上牵住了永昭公主另一只手,不解地和声问道:“伽罗,做什么呀?”
  永昭公主话还说不利索,可心思却敞亮得很,磕磕绊绊地诚实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想法道:“把沈哥哥……带回去……关起来……沈叔叔……就……不走了……”
  皇帝知道他这小女儿虽然看起来娇柔可爱,但内里性子着实有点虎,第一次见着打雷闪电时,就好奇地要他抱她站在窗边瞧,看着闪电一闪一闪,好奇的大眼睛也跟着溜溜地转,在听到突然的雷声时,会往他怀里钻,但也并不哭嚎,等雷声一停,就又开始好奇地盯着窗外看,并不畏惧,平日里对殿里那几只成日窜来窜去的花猫,也是半点不怕,第一次见到猫时,就敢直接摁着猫身上手薅,他见到时吓个半死,生怕猫动手挠伤了她,可那些对他横眉冷对的花猫,在女儿怀里,却温顺得不得了,任她亲啊摸啊,半点不动弹,真像是家猫遇着了山大王。
  但,纵是知道小女儿性子有点虎,皇帝也没想到她会有如此“惊世之论”,一时愣住,不知该说什么好时,见温蘅走上前来,揽抱住伽罗,柔声对她道:“伽罗,把手放开……”
  平日里只会在母亲面前露出娇羞一面的伽罗,也最是听母亲的话了,她闻言乖乖地松开了男孩的手,但又不解地问道:“抓住关起来……就不走了……父皇和哥哥……不想沈叔叔走 ……母妃……想吗?”
  年长两岁的沈适安,与宫中被尊贵呵护的皇子公主不同,早听说过他养父与圣上、贵妃娘娘之间的纠葛,闻言愈发垂眼静声,偌大桃林,一时无人言语,只听得轻风拂掠花枝,安静得仿似花落之声都能听清,片片飞红,坠落在人的心海里。
  长久的沉寂后,皇帝含笑对沈湛道:“你先带孩子去慈宁宫吧,别让母后等急了,这件事,朕回头再与你说。”
  沈湛遵命携子往慈宁宫去,皇帝带着阿蘅和孩子们,回到了建章宫,他心不在焉地批阅折子,眸光总往阿蘅和孩子们身上瞄,看阿蘅静静地抱着伽罗,教她学翻花绳,神色与平日没有丝毫不同,看学写字的晗儿,闷闷不乐地坐了半晌后,还是跑到阿蘅身边,再次轻声道出了伽罗的疑问:“母妃,您想沈叔叔离开吗?”
  阿蘅不语,晗儿又轻声央求道:“母妃,晗儿舍不得沈叔叔离开,您能劝父皇别让他走吗?父皇听母妃的……”
  皇帝无声垂下眼去,盯看奏折半晌,什么也没看进去,也什么都没有听到,暮色渐沉时,赵东林走至他身边轻语,他放下奏折,想要如平日有事离开时,同阿蘅和孩子们说些什么再走,可却唇涩得不知该说什么,终只朝阿蘅和孩子们无言望了须臾,默默离开建章宫,往御苑清池去。
  春日时节,清池旁杏花开得正好,在暮色晚霞披拂下,更是云蒸霞蔚、恍若仙境,赵东林随侍圣上,在满树杏花下静站许久,见徒弟多福,将离开慈宁宫的武安侯父子引至此处,立遵圣命,与一应宫侍离开此地,并将那孩子沈适安带离。
  作为御前总管,赵东林虽遵命离开,但也不能离得太远,以防圣上有事吩咐抑或突然出事,他就在不远处的杏树后,探头悄看着圣上与武安侯,见他们在清池旁边走边说话,看着还算平和,就似这几年来,圣上与武安侯的每一次相见。
  如此平静说走了好一阵后,慢走的圣上,忽地停住脚步,边深望着武安侯,边说了句什么,而亦静望着圣上的武安侯,闻言沉默片刻,忽地一拳抡了上去。
  第210章 长谈
  春时暮色下,重重霞光花影倒映在御苑清池中,如缤纷颜料泼染在为水浸湿的宣纸上,随着风吹涟漪轻漾,越发浸染开来,摇曳地满池云霞瑟瑟,波光粼粼。
  纷逐凌乱的波光霞影,恰如人心飘浮不定、纷乱如麻,默默等待明郎来此的皇帝,无声静望清池许久,耳边来来回回,是明郎请往燕州的正经理由,心中所想,却是这些年来,与明郎之间相知离心的点点滴滴。
  ……若他和明郎之间的关系,仍是未识阿蘅前的情义不负,若明郎选择离京的原因,真真只有那几个正经理由,纵是不舍,他也会遂了明郎的心意,放他离开京城,但,他心里清楚,阿蘅心里清楚,明郎自己心里也清楚,不仅仅是这些,不仅仅是……
  无声静伫树下许久的皇帝,终是等来了脚步声,他挥手屏退诸侍,边携明郎漫步池边,边想在这旧日之地,与他聊说些幼时之事,但明郎无心听他回忆过往,只是再一次求请,携子适安,奔赴燕州戍边。
  皇帝沉默地走了一会儿,问:“你想去多久呢?”
  沈湛随走着道:“少则五六载。”
  皇帝心中预期是至多两三载,听了明郎这话,心越发往下沉,面上却勉强弯起唇角,用开玩笑的语气道:“这也太久了,燕州风沙大,想来人也易老的,小心去太久了,回来晗儿不认识你。”
  他这般努力笑说着,却看沈湛面上殊无笑意,渐也止了嗓音,在水光霞色交融的暮时光影下,沉默静走了一阵,终是开口轻道:“别走。”
  皇帝道:“明郎,你别走。”
  回应他的自是只有沉默,皇帝望着地上同样沉默的拉长人影,涩着嗓音道:“朕知道不管时间过去多久,你对朕的恨怨,都无法消除……那些事……是朕对不住你……也无法弥补……可朕总想着尽力去做,留下来,留在京中,让朕尽力补偿……”
  </div>
  </div>
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