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分卷(155)

作者:不归海字数:5051更新时间:2023-05-18 16:02:30
  一个处理不好,好不容易安稳的社稷又会再次动荡: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税收,现在庆国不断在开垦荒地种植,耕地是越来越多,可每年收上来的税却越来越少,偷税漏税严重,朕却没有好办法处理
  税收之所以越来越少,其实跟考取功名的举人进士和地方乡绅有关。
  俗话说,穷秀才富举人,其中不止是因为举人可以做官,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考取举人后可以免税近千亩!
  为何考上举人后就会有数不清的陌生乡绅上赶着给你送东西?还不是因为对方手里土地税收太多,给举人送些礼,把土地挂在举人名下便可逃税!
  虽然除了这个,那些人还有别的不可告人的小心思,但挂土地赚钱,算是读书圈里很多默认的福利。
  等明帝讲完这些读书人帮着地主乡绅偷税漏税后,还特意看了陆修远一眼。 ??明帝这是什么意思?他虽然不懂,但还是解释道:陛下,我名下一共不到百亩地
  他考上举人的消息传到老家时的确有不少人登门送礼,不过当时家里有张氏坐镇,对方觉得不能给儿子留下把柄,所以那些送礼的自然全都客气的请了出去。
  看到他神情紧张,明帝笑了:二郎你误会了,我刚才那眼神是想问你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?
  真的吗?陆修远怎么感觉有点不信。
  不过这个问题的确头疼:之前的那些不太好吐出来,不过后面陛下可以改一下规则,等明年乡试结束,举人的免税从千亩降至百亩。
  反正这免税也不是世袭,等之前那些举人死后,土地的税收自然会回来,就是时间有点长
  明帝听了还是愁眉不展,对方知道这算是最稳健的一个办法,可要等几十年才见效,他有些等不及。
  看这表情陆修远就知道对方不满意这个办法,干脆提建议道:陛下何必只盯着这一篮子鸡蛋,其他地方还有鸭蛋鹅蛋,我们想办法把这些拿到手不也可以?
  其他地方的鸭蛋鹅蛋?明帝疑惑。
  他干脆给对方分析道:把庆国的钱比作一篮子鸡蛋,总量在百姓那边几乎不变,贵族那边多了,陛下这边就少了,可就算把一篮子鸡蛋都送给陛下,其实也并没有多少。
  俗话说钱是赚出来的不是靠省出来的,不如打破思维,多想点赚钱的办法。
  你又哪来的歪理。明帝笑道:国库基本都是靠税收,最近因为神药的缘故国库才不致于空虚,可要想让其充足,那估计是有点困难。
  边境之前一直处于斗争中,现在蛮夷元气大伤,近几十年对方估计会很老实,陛下不如开辟官方商道,重建丝绸之路,组建皇商来交易赚钱。
  听了陆修远这提议,明帝明显很心动。庆国以前对商人很是放松,所以在边境没有起纷乱的时候那些商人都赚的盆满钵满。
  可那毕竟都是商人赚的,他们国库光靠税收其实并没有多少钱,所以在听到皇家自己组建皇商赚钱的时候,明帝不可避免的狠狠心动了。
  等丝绸之路重启,陛下可派军队护送皇商安全,同时庇护其他商队,只是以后对其征收商税要再翻一倍。
  陆修远神色认真的给对方分析:陛下不用担心那些商人不同意,走商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赚钱,只要能保护那些人安全,商税翻两倍也绝无怨言。
  有钱大家一起赚,再加上皇商的官方认证,在外收购货物绝对是大头,那些商队就跟在后面喝喝汤就行了。
  等陛下赚了钱,再威逼利诱从那些乡绅手里把土地进行回收,土地在国家手里陛下再组建皇庄雇佣人种地屯粮,以后万一有个大灾大难也可以稳定物价。
  手里有粮,心里不慌,只有吃饱饭民心才不会乱!
  以前钱都被商人赚了,如果陛下亲自组建皇商的话,那国库不愁了,陛下也可以有钱搞一搞基建了。
  听到不熟悉的词汇,明帝忍不住好奇问道:基建?基建是什么意思?
  一说到这个,来自未来基建大国的陆修远就兴奋了。
  基建就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建设,要想富先修路!只有道路通了,各个地方互通有无,钱和货物都流动起来,钱才会越赚越多,这个国家才会越来越有活力!
  明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,然后让他展开说说。
  说之前,陆修远特意望了一眼外面天色,太阳已经日落西山,看来今天估计又要很晚才能回家了。
  内心幻想了一下小少爷炸毛的样子,他开口讲到:外患已经铲除,目前主要是庆国内部发展,微臣大概做了几个规划,陛下随意听听,看看是否可行
  然后他就把自己之前想过的一年计划,三年计划,五年计划,以及十年计划说了出来。
  一年计划,也就是从年底开始到后年年底结束,陛下可以大兴基建,在各大省城府县全部都修上宽阔平坦的大道。
  至于这钱从哪来,年后二月份就开始童试了,陛下不妨取消掉商人之子不得考科举的禁令,改成只要捐献一定数目的钱进行修路,获得善人卡,其后人之子便不受这个限制
  这样一来地位低的商人也可考取功名改换门庭,穷苦百姓也能走出贫瘠村子,而明帝更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把重要基建搞好了。
  有这个诱惑,这些府县的商人肯定主动过来捐钱修路,而那些偏远乡村的,到时主道路建好,皇商队伍也差不多赚到钱了,陛下可以将剩下偏远地区的道路修建好就可以了。
  只有道路通了,那些困在镇子村子里的人才能走出来,才能化作这个国家的劳动力推动整个庆国进步。
  听了陆修远这番计划,明帝内心砰砰直跳,这计划何止是妙,这简直是根据庆国量身定做的一般!太贴合庆国国情了!
  明帝内心激动,忍不住伸出手拍了拍他肩膀。
  二郎!朕当初果然没有看错!你就是上天赐予朕的肱骨大臣!庆国有你在,未来绝对无法想象!
  那肯定无法想象,陆修远接下来的三年计划、五年计划以及十年计划绝对打破并不断刷新世人认知!
  所以,二郎后面说的三年计划是什么?明帝好奇心完全被挑了起来。
  朕已经迫不及待了。
  三年计划嘛,陆修远望着明帝那双充满探究与好奇的眼神,内心有点纠结。
  想了一番后,最后干脆借口道:陛下,三年计划有点远,微臣暂时没想到,等今晚回去好好构思一下,明日呈送给陛下。
  听了这话,明帝虽然有点失落,不过很理解的没有继续追问。
  就凭刚才的一年计划就已经绝对证实了陆修远的长远眼光,稍后的三年计划自然也是慎重又慎,于是直接大手一挥让人回去赶紧思考。
  得到了准许,他内心一轻,还以为今天又要加班到深夜。
  那微臣先告退。
  离开了皇宫,回到家中,陆修远立刻将自己关进了书房。
  他对后续发展早有计划,趁着有灵感的时候赶紧记下来,万一回家的时候跟阿琛说几句话就把重要内容遗漏了那就不妙了。
  提笔蘸墨,陆修远就着之前在皇宫想到的安排写到了纸上。
  等第一年计划施行完毕后,就算是偏乡僻壤的乡村也肯定会比之前的生活有所改进,届时再提出三年计划。
  那会道路也通了,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消息也会变得灵通,接下来就可以发展多方面人才。
  一直以来都是用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,可延续千年的科举考试弊端也很多,他刚才之所以没有当着明帝的面直接将三年计划说出来,就是怕对方听了面上无光继而恼羞成怒。
  站在现代的角度上回看历史,他们文化经过千年沉淀的确是非常有深度,可为什么会一直是农业大国而不是工业大国?
  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儒家思想太深入人心,工人商人是社会的底层,不受重视,可以说家里只要有男孩的都会尽量送对方去读书考科举做官。
  如果对方天赋一般,考不上科举做不了官,那如果是秀才或者举人,就会出来教书,而天赋更差一点的则是直接出来种地或者去当学徒。
  可那些考不上科举的人就真的笨吗?其中肯定有不少人只是不擅长读书而已,对方智商并不差。
  科举制度让全国上下所有人都读书,为皇帝筛选人才,江山也经过这一代代的洗脑而不断加固。
  不读书就种地,这几乎是所有人都默认的想法,所以他们古社会才会持续千年还是一个农业大国进不了工业革命。
  陆修远现在做的三年规划,就是打破这个观念,让庆国人除了读书还能有其他出路!
  而那个出路就是搞发明搞创作!
  欧洲为什么会这么早进入工业革命?很大原因就是对方人少而劳动力不足,必须想办法找机器替代解决。
  而庆国人多势众,很多问题可以凭借人海战术解决,或许这也是其中一个因素。
  毕竟研制出火药后,不重点发展武器进攻,而是讲究以和为贵做成烟花来欣赏的和平国度。
  不管怎么样,陆修远想试着打破这种思想,毕竟他来自后世,知道地球上也并不是只有庆国一个国家。
  别看现在外患已除国家和平了,他们要居安思危,哪怕这不是他所熟悉的历史朝代,但同样为华夏子民,必须也要为后代做考虑。
  有武器不用和没武器这根本不是一个概念。
  陆修远笔不停缀的接连写下自己的计划,告诉明帝全国百姓不应该除了读书就是种地,一定要重视其他发展,而对方也不需要特意培育,只要抛出赏金就有人源源不断踊跃尝试。
  比方说他想制作更坚硬的钢铁,搞基建最重要的水泥,清晰明亮的水银镜子,亦或是方便出行的自行车
  他们完全可以提一个大概概念,然后在报纸以及告示上发布大量金钱悬赏,庆国这么多人,总会有能人成功研究出来!
  抛开庆国不言,后世兔子的反向研究本领一直是无敌的!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
  第211章
  一口气把所有规划写完, 陆修远整个人也瘫在了椅子上。
  继被迫加班后又接连不断写了这么多耗费脑力的计划,他整个人几乎要饿虚脱了。
  缓了片刻,他捂着肚子去找阿琛吃饭,家里今天就他们两人, 许大夫和石英则是去吴府跟他师兄师弟叙旧了, 自己这段时间忙的飞起, 暂时没空凑这个热闹。
  等吃过晚饭,累成狗的两人简单洗漱了一下便上床休息了,因为体力的过度消耗,躺在被窝里两人难得纯洁的互相搂抱着睡觉。
  一夜好眠,第二天陆修远再度恢复之前的生龙活虎, 并且将自己做的几个规划在上过早朝后又单独呈送给了明帝。
  对方逐字逐句的认真看完后, 沉默了片刻。
  就在陆修远以为明帝或许可能不会答应的时候, 对方突然笑了。
  这笑容看的他莫名其妙的,有点摸不清楚明帝是什么意思。
  二郎, 你的想法朕知道了。对方合上奏折, 重新坐回龙椅上。
  三年规划不错,只是那五年规划可能有点不好实现。
  知道明帝支持他的想法后, 陆修远松口气, 还以为对方会觉得这些破坏巩固政权。
  他的计划是一年修路打基础,三年给全国的百姓另谋一条出路,让世人的心活跃起来,不止是读书和埋头种地,而是还可以搞研究法明和创造。
  而对方说的不好实现的五年计划,则是因为他提出了在有了基础和实力后,进而开放海禁,内外进行流通, 毕竟光靠丝绸之路,那肯定没有在海上运输赚的多,效率来的高。
  陛下,以前海禁主要是因为北方的蛮夷虎视眈眈,庆国重心在防御蛮夷上,而无力阻碍海上的倭寇侵扰。陆修远话音一变:
  可现在不一样了,北方外患被平定,庆国有足够精力来处置这些倭寇。
  海上通商这可是比丝绸之路还要赚的一块大肥肉,完全没必要因为一些倭寇而放弃掉,不然多可惜。
  明帝也知道陆修远的想法,只是:海上的问题不仅仅是倭寇,在海禁之前除了这些惹人厌的倭寇,还有庆国不少奸人联合倭寇一起窃我庆国利益,如果开海禁,那口岸的管理问题还是个麻烦事。
  二郎,如果你查阅过卷宗,那你应该能知晓在海禁之前,沿海的知府殉职率非常高,几乎三四年就一位
  听了明帝这话,陆修远内心一惊,他想过海禁应该不仅仅是禁倭寇,可没想到这知府的死亡率竟然这么高!
  这可是朝廷四品大官啊!
  他不禁有个猜想,或许知府的死亡率之所以这么高,那是因为这些人并没有跟当地人同流合污,所以才被人直接灭口。
  总之,这个五年规划还是要慎重才是明帝直接拍板,暂时个搁浅了五年计划。
  看到对方这么不乐观的表情,陆修远开解道:陛下,或许等施行了这些规划,几年后庆国就变了模样,到时那些倭寇以及与倭寇同流合污之人恐怕都将不在话下。
  许是他的乐观感染了明帝,对方笑笑:二郎说得对,庆国肯定会越来越好,谁也说不准五年后又会是什么样子。
  别说五年,他这才继位一年,庆国跟老皇帝在位时比就已经显现出了天差地别,按现在这情况,谁又能说得准五年之后会发生什么呢。
  陛下,您要是不放心,等开海禁时将臣外放,微臣愿替陛下分忧。
  陆修远准备再喂对方一颗安心丸,谁料他刚说出这话,就遭到了明帝严重反对。
  不可以!
  明帝神情严肃:就算开海禁,朕肯定会派擅长此类的官员前去治理,二郎乃朝中定海神针,接下来的规划还要推展,全靠你在这边把握总局,如果把你外放了,朝中又有谁能胜任这个任务?
  没想到遭到了反对,他内心组织了一下语言这才开口道:食君俸禄,为君分忧,微臣既然做了官,那自然要到最危险的地方,替陛下解决最头疼的难题。
  听到他的认真保证,明帝失笑:二郎多虑了,看来你这是对自己定位还是不够准确。
  对方伸手亲切的揽住他肩膀:你这要是朕的一员威猛大将,说这话没准就让你去负责海禁这块任务了,可你是朕的谋士啊,谁说出主意的人就必须要冲在最前线?
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