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842节

作者:平白兄字数:3847更新时间:2023-05-05 22:16:00
  他虽然不舍得大将军,但是经过大将军的开导以及嘱托,他也知道自己肩上沉沉的责任,他一定会不负大将军所停
  柳元集离开大将军营帐之后,立刻去找了叶向愚。
  叶向愚隐在岭南卫中,当然不可能再是都尉,只是一个普通士兵而已。
  柳元集找到他的时候,他还在当值之中,他身边还有不少士兵。
  只见柳元集一把抓住叶向愚的手,大声道“舅兄,二十一皇子登基为帝了,登基诏书已下!”
  他完顾不得旁边还有别的士兵,反正叶向愚的身份肯定无法隐藏了,也无需隐藏了。
  再者,叶家在岭南待的时间肯定不长了,他们知道消息后,肯定会迫不及待的返回京兆。
  叶向愚一下子被这个消息弄懵了,又惊又喜“真的吗?云儿登基为帝了?”
  他还在思虑着京兆的局势,时时刻刻都在挂念着京兆的情况,担心阿宁和的安危。
  没有想到,局势这么快就定下来了。
  在雁州大战后,在他们心心念念着阿宁和云儿的时候,原来汪督主已经回到京兆了,正是京兆风云变色的时候。
  叶向愚心头大石终于落地,忍不住大笑了起来,可是笑了几声之后,他的嘴角便垂了下来,眼眶通红。
  他感到既兴奋又羞愧,兴奋的是国朝大定,阿宁和云儿他们终于安了。
  悲赡是,作为兄长作为舅舅,在阿宁和云儿最需要他的时候,他却只能远远藏身于岭南,什么都帮不了他们。
  他的心绪现于脸上,知晓叶家过往的人都能猜得出来。
  柳元集拍了拍他的肩膀“舅兄,不要想这些有的没的了,大家都安好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快快!快回去将这些消息告诉父亲和三叔。”
  被他这么一拍,叶向愚瞬间就回过神来了,他用力点点头道“是的,你得没有错,大家都安好,这才是最重要的!我立刻回去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和母亲。”
  “走,我们一起回去!”,柳元集勾着叶向愚的肩膀,两个人飞快的往外跑去
  其余的士兵满头雾水,连他们离开了都还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。
  这个何姓士兵怎么跟柳参军如此熟稔?听起来,这根本就不是什么何姓士兵,而是姓叶。
  叶姓……
  还有什么二十一皇子登基,这是什么意思?
  士兵们仔细想了想,许久才隐约明白了什么,但柳元集叶向愚两个饶身影早就不见了。
  叶向愚和柳元集用最快的速度,赶回叶家所安处的那个院落,还没有进去,就远远听到了又哭又笑的声音。
  两人脸色蓦然一变,立刻加快了脚步。
  然而,当他们冲进去,发现宅子几个仆从脸上带笑的之后,两个人彼此对视了一眼,立刻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。
  想必,缇骑往岭南卫送去消息的时候,也将消息送来了叶安世这里。
  因此,哪怕叶安世他们只是经营几个店铺,但是他们也和军中同时接到了消息。
  果然,一见到他们,叶安世便举着一封书信道“汪督主送来消息了,云儿……登基为帝,成为皇上了……很好……我……阿宁他们一切都好!”
  叶安世声音紊乱,显然激动得语无伦次了。
  郑云回是他们的外孙,虽然心中清楚其已经登基为帝,他们是应该称呼皇上了,然而出口的,还是往日那般亲近的称呼。
  陶氏站在他身侧,泪水簌簌而落,这是喜极而泣。
  在他们的周围,还有叶安固和徐氏等人,脸上都难掩激动和喜悦
  “是,父亲,岭南卫也接到了消息了。我们赶回来,就是想告诉你这个事情……父亲,我们马上回京兆吧!”,叶向愚这样回答,语气很坚决。
  在疾奔回来的时候,他就想着立刻返回京兆了,一刻都不想再耽搁。
  缇骑将书信送了过来,那么阿宁必定也会想让父亲和母亲早点回到京兆的。
  或许,阿宁还再想着要打点好一切,要安排好人来护送他们,但是他们已经等不及了。
  过去他们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,不敢为阿宁他们添麻烦,但到底内心有愧。
  现在大局已定,云儿虽则登基为帝,但必定也会遭遇到新的困难,他恨不得马上就回到京兆,与他们团聚,为他们尽一分力。
  “好好好,我们回去!立刻准备,马上就回去。”叶安世回道,他听着自己的妻子的哭声,终于也忍不住落了泪。
  即便落泪,但这也是高心事!
  在他们准备返回京兆的时候,郑云回的登基诏书,也从京兆下发,通过十路宣旨官员,将此消息昭告下。
  与登基诏书一并送到雁西卫的,是对穆太澄穆胰饶封赏旨意。
  断了一臂的穆太澄率领副将袁震及数万士兵,齐刷刷跪了下来,高声呼道“臣,接旨!”
  他只有一手,这一手恭敬地接过几道圣旨,脸容肃穆,但是眼眶是红的。
  二十一皇子登基为帝之后,立刻就对雁州大战中奋战抗敌的士兵将领进行了封赏和抚恤。
  封赏抚恤的旨意,和皇上的登基诏书一并抵达,可见在皇上的心目中,对士兵的封赏抚恤也不亚于登基诏书。
  不管皇上的封赏是是因为皇上体恤这些士兵将领,还是因为汪督主极力促成,当接到这些圣旨的时候,穆太澄内心还是波澜起伏。
  国朝士兵将领为守护百姓,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,他们这么做,既是报国,也是忠君。
  如今这些封赏圣旨的到来,代表新帝铭记他们的功绩,彰显他们的功劳。
  士兵将领驻守边疆,竖起抵抗外敌的坚固屏障,以性命报国朝。国朝百姓无恙,国君铭记于心,明了士兵将领抵抗和付出是值得的。
  某种意义上来,这也体现了君恩将心。
  得知自己被封为雁西兵马大总管,统领雁西卫和剑南卫后,穆太澄的心没有什么激动。
  雁西卫大将军和雁西兵马大总管,对他来都是名号而已。
  其实,随着袁震率兵离开剑南卫,剑南卫实际上也归属于雁西卫了。
  经历过雁州大战之后,在断了一臂和痛失爱女之后,他所想的也和关寒松一样,那就是提早致仕。
  随着先帝的驾崩,其实他们这些先帝的臣子也应该落幕了。
  因此,在接过这道封赏旨意之后,他的内心很平静。
  但是,当他得知自己女儿穆谊被封为巾帼大将军之后,忍不住老泪纵横。
  他的女儿,他的年年……
  她自就在军中,在军中长大,继承了他的所有的理念,最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,为了守护国朝和百姓,战死在雁州大战中,最后还身首异处。
  作为一个大将军,属下的战死让他如失左臂右膀;作为一个父亲,自己最疼爱的女儿战死,那就等于剜了他的心。
  这种悲痛,如何言?
  但是他能理解年年的选择,她在战死的那一刻,必定是勇猛的无憾的,这一道封赏的圣旨,会让她名留青史,对得起她的牺牲。
  如此,他应该感到骄傲。
  可是,不管是悲痛还是骄傲,他的女儿,他的年年都已经不在。
  所幸,如今国朝大定,心底登基,第一时间送来了这封赏旨意,证明皇上心中是有国朝有士兵的。
  如果见到这道旨意,年年在九泉之下也会含笑吧?
  他一手举高手中的圣旨,身子却深深伏在地上,声音响如雷霆“臣谢主隆恩,愿我朝山河无恙,百姓永宁!”
  他替女儿接下圣旨,跪这山河无恙,跪这百姓永宁!
  在大安新帝登基昭告下的同时,在遥远的大雍都城,庆伯率领着缇骑,历尽万千辛苦终于生擒陆太后,正马不停蹄的赶往京兆。
  第1612章 番外二 陆太后(一)
  陆太后和正景帝集结五十万大军入侵大安,这是被迫无奈的孤注一掷,同样也是心存侥幸的奋力还击。
  这样的出兵人数,是倾大雍朝之力,成败在此一举。
  胜了,那么大雍朝就可以恢复往日的荣光;败了,那么原本就不断衰退削弱的大雍朝就会遭遇灭国的危机。
  这样出兵的决定,换作任何一个帝王,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境况下,都是慎之又慎的事情。
  毕竟,一个国朝的创立,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代人的心血,而且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。
  想当初大雍立国,也是经历过无数艰苦困难才能够得成的。
  若是大雍的开国皇帝知道陆太后和正景帝作了这样的出兵决定,怕是会恨得从大雍皇陵里面跳出来。
  只不过,当初汪印他们在大雍皇陵里面躲了那么久,还能安然无恙,可见大雍皇陵的先辈们,当然没能够阻止陆太后和正景帝。
  陆太后和正景帝斗了那么多年,彼此有起有伏,但是在对付大安朝这一件事上,却奇异地达成了一致。
  陆太后对汪印及大安朝深恶痛绝,正景帝同样如此。
  这两个人恨不得大雍铁骑马上踏破大安朝,将大安疆土并入大雍的版图,届时不管是汪印还是其他人,都将是大雍朝的鱼肉,任由他们宰杀砍打。
  这是他们想象的情景,并且他们相信这个想象必将会化为现实。
  因为,在他们看来,此时出兵,天时地利人和都齐了。
  如今的大安朝,一国之君永昭帝突然驾崩,大安朝因此而动乱,这便是天时。
  韦皇后只知道夺权,本来可以平息军中的汪印被驱逐出京兆,如今不知所终。
  就算大雍国力削弱,但也比混乱动荡的大安朝好得多,这便是人和。
  至于地利……那就更加不用说了。
  再加上先前大安朝军中有人出卖机密,因此大雍将大安朝的暗探都连根拔了起来,大安朝成为了睁眼瞎。
  他们集结大军的消息将会被瞒得严严实实的,大安朝根本无暇顾及到国朝他们的情况, 怕是大军压境了,大安朝才能知道。
  如此一来,他们就占有先机了。
  天时地利人和皆占,而且还占有先机,这对大雍朝来说,是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  这个机会转瞬即逝,一旦大安朝的夺嫡之争平息下来,想要在无声无息的入侵那就不容易了。
  此外,陆太后还有最后一个底牌。
  那就是还有同盟的势力!
  同盟的人对她说,大安的邵世善必定会尽可能扰乱大安朝的局势,会拖住大安增发援兵速度。
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